教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定不會錯過那場“風雪”。這一章中,林沖的性格轉變完成了最重要最精彩的一步。而在這一章對林沖的集中描寫中,作者前后幾次寫到了雪,涉及雪景的環(huán)境描寫雖然極其簡略,但都極其精妙。魯迅先生盛贊“那雪正下得緊”富有神韻。 鮑鵬山教授則評價說,這里的對風雪的描寫,“彤云密布,朔風漸起”,是小說里最有詩意的地方了。所以,此課教學,教師都會緊緊圍繞“風雪”,抓住“風雪”在小說中的作用這一關鍵問題去展開研討,由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推至小說的情節(jié)分析與人物理解,探討小說思想意義、藝術特色等,從而提高欣賞古典小說的能力。
小說中對風雪的直接描寫著墨不多,作者可謂是惜墨如金,匠心獨具?!帮L雪”是老師們歷來不會放棄的教學點,這也正體現了我們對這個故事的精準把握,梁磊老師就是如此。梁老師引出“風雪”的方式非常別致,先用幻燈片呈現了第七回至第十一回的所有回目,讓學生比較,發(fā)現其他的回目都是講事件,而第十回卻是交代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風雪,從而把學生的閱讀目光引向“風雪”,投向風雪素衣、氈帽花槍的林沖,去體會作者設置這樣一個故事背景的用意?!帮L雪”是整個故事發(fā)生發(fā)展走向高潮的重要因素,這是我們老師都會講到,學生也容易理解的。但是,要讓學生真正走進風雪之中的林教頭的內心世界,感受他的孤獨、郁悶、怒火,卻是需要教師的教學功夫的?!跋胂笠幌?,如果你是林沖現在走在去山神廟的路上,你的所見所聞所思。”梁老師通過還原的方式,用“你”代替“林沖”,讓學生走進故事現場,設身處地地想象體驗風雪之中的心緒,學生自然感受到了“風雪”在渲染氣氛,營造情緒方面的作用。接著又讓學生思考:“想象你是林沖聽到了陸虞侯等人對話會如何?”再次走進故事,體會人物情緒爆發(fā)的臨界點,重新思考“風雪”。整個教學基本就是圍繞“為什么殺人?”、“怎么殺人?”、“為什么這么殺人?”這條線,引導學生漸漸從外部的風雪走進了人物心中的風雪,作品的主題也在這一過程中顯山露水。
梁老師沒有大講特講“風雪”,而是引領學生自己走進風雪去體驗去感悟,這是教學的妙處。其實,經典常讀常新,面對這樣一個中國百姓耳熟能詳的故事,面對這樣一篇經典教材,只要扎入文本的字里行間,我們總能覓到那個久遠故事中的更多的“風雪”,總能再次收獲那些經典文字所帶給我們的驚喜。
回目中的“風雪”重要,其中“山神廟”我們自然也不會忽視。你看,景慧穎老師就抓住“山神廟”這一地點,讓學生找出與“山神廟”描寫有關的主要情節(jié),引導學生從情節(jié)、人物、主題等角度來探究“山神廟”在小說中的作用。學生深入文本后,感受到了“山神廟”不僅僅是作者一個隨意虛構的地點,更是有伏筆照應、線索貫穿、人物性格轉變的重要場所等作用,并非可有可無的“閑筆”。
除了回目中彌漫貫穿了整個故事的詞語,這個故事中的“風雪”又何止這兩個呢?當然,前提是你要學會細讀,如金圣嘆那樣的讀。時學芹老師引入了前人金圣嘆點評原本《水滸傳》中“火”這個細節(jié)的文字,首先讓學生結合文本語境理解“假火”與“真火”的所指,繼而讓學生細讀全文具體分析這“假火”與“真火”特點和作用。學生從“假火”中不僅讀出了人物性格的精細、謹慎,還理解了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為了表明草料場被燒不是林沖不小心失火。又從“真火”讀出了社會殘酷,命運的轉折,“假火”終究不能與“真火”相比,人物的命運終于在真假之中走向一個“逼”字。
細讀,總是沒有終點。尋覓故事中的“風雪”,小到可以是作品中一個小小的物件。黃穎老師就帶著學生尋覓到了很多這樣散落在故事中的細小卻不容忽視的珍珠。比如,隨身攜帶的花槍、解腕尖刀可見林沖的細心、謹慎;從林沖在大火之前對被臥、鑰匙、葫蘆的態(tài)度中讀出了他只想安穩(wěn)過冬,以求保全,對未來還是心存幻想,不想用反抗來改變現狀,而他大火之后對待這些小物件的態(tài)度,又可見他與社會的徹底絕裂。黃老師的精彩之處就在于讓學生看到了“小物件細微而藝術地顯示了林沖從安分守己到上山聚義的心理波瀾”,再次與經典的精彩相遇!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情節(jié)布局的巧妙,人物刻畫的逼真,景物描寫的絲絲入扣,細節(jié)描寫的詳略有致,確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這也給我們教學提供了多種精彩。這樣,故事中的“風雪”可以是如前面沒有生命的物,也可以是人物活生生的言行。真正高明的作家,不是告訴你答案,而是引導你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讓你自己去感受作品人物的言行。寫作如此,閱讀亦然,周健老師關注人物細小的言行,引導學生去品讀這些容易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言行,在表現人物性格方面的獨特作用。周老師的品讀主要分兩個部分,一是抓住林沖“小人便去”一句,勾連文章其他言行細節(jié),讀出了他的“重情重義”,也讀出了他的“軟弱隱忍,委曲求全”;二是聚焦課文第11節(jié),三人立地看火片段的九句話,要求學生補出說話人,很顯然,學生對人物對話斟酌填補的過程,就是從人物語言中讀出人物性格的過程,學生對“我們常常能從人物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中看出人物的身份、性格等特征來”一語,也就有了更深的體悟。
當然,鏡頭多是從小說的敘事技巧方面考量其經典的價值,去挖掘教學的意義。如果,能從它的主題和人物形象所蘊含的哲學上的、政治上的、社會文化上的豐富意義做進一步的探究,精彩也許會更多?!皠e一部書看一遍即休,獨有《水滸傳》只是看不厭。”就這《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每一次閱讀,我們都會發(fā)現新的“風雪”。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其實都是行走在文字的密林中,行走在尋覓“風雪”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