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德育故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
2016年秋季開始投入使用的新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加大了價值承載力度,強化了育人功能,重視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全面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列寧說:愛聽美妙的故事是兒童的天性。不僅兒童,其實在生活中,幾乎所有人都喜歡聽故事。特別是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通過富有德育功能和哲理故事的滲透、引導,可以影響人的德性和促使人們對真、善、美的情感追求。
下面,筆者摘取課堂教學中的幾朵浪花讓我們來感受德育故事在新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的運用與作用吧。
1. 用德育故事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習興趣。
新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作為學生學習的基礎理論讀本,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定會出現(xiàn)與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變化脫節(jié)的情況。而且從寫作的內容來看,枯燥而“說教”的成分依然不可避免。如果在教學中,仍然采取單純的“道德教化”,學生勢必不喜歡,效果也不會很佳。因此,如果結合教學內容引入一些與時俱進的富含哲理的德育故事,既可感動學生,又能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順利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
如在導學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四課第一框《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時,我首先利用多媒體呈現(xiàn)一個從網上下載的最新的真實故事:靖靖一家是山西呂梁臨縣人,家里只有一孔舊窯洞,兩畝薄田。幾年前,父親在外掙錢養(yǎng)家,母親薛曉林操持家務,照顧孩子。2016年4月,母親薛曉林突感身體不舒服,被醫(yī)院確診為慢性腎衰竭(尿毒癥)。透析或腎移植手術所需高昂的醫(yī)療費壓得這個貧困的家庭踹不過氣來。2017年2月,十歲靖靖的一篇作文《救救媽媽》在網上熱傳,其中一句“把我賣了吧,換錢給媽媽治病?!贝呷藴I下,且深深地刺痛著大家的心。故事講完后,我問:“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同學們紛紛 舉手發(fā)言,有人說:“小靖靖很懂事,明白事理,有感恩之心?!庇腥苏f:“小靖靖熱愛自己的母親,是孝敬父母的表現(xiàn)?!边@時我趁機說:“同學們說得很對,小靖靖的做法體現(xiàn)了孝敬父母的傳統(tǒng)美德。那么,我們在生活中應該以怎樣的實際行動來孝敬父母呢?”這樣很自然地導入新課,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收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完全不同于空泛的說教與灌輸。
2.以德育故事牽引問題,帶動思考與探究。
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學生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更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突破難點、突出重點、抓住要點。一般來說,新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仍然存在一些比較抽象的內容,教師若一味硬性灌輸,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倒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造成厭學。面對一些在現(xiàn)實中很難踐行的大道理,如果教師能恰當?shù)乩靡恍┑掠适?,甚至借助現(xiàn)代媒體演示,可以化抽象為直觀,變枯燥為生動,啟迪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并從故事中領悟所蘊涵的觀點或道理,從而達到深入淺出、寓教于樂;或者提振精神、激發(fā)斗志的目的。
以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五課第三框《培養(yǎng)學習動機》為例。關于什么是學習動機?新教材這樣寫道:“認為學習很重要或者很有價值,愿意為此付出努力,并希望取得成就,這樣一種傾向就是學習的動機?!比绱嗣枋觥皩W習動機”,不但讓七年級學生云里霧里,教師也可能不明就里。其實簡而言之,“學習動機”指的就是推動我們努力學習的動力,又稱“學習動力”,它有內在學習動機和外在學習動機之分。課開始時,一教師便運用視頻展示了一個故事《挑戰(zhàn)自己》。這個故事講的是:2016年5月,湖北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大四女生楊博雯,收到了悉尼大學、新南威爾士大學、莫納什大學等六所澳大利亞名校研究生錄取通知書,最終她選擇了到墨爾本大學深造。2012年7月山東青島姑娘楊博雯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湖北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yè)。入校時,當很多同學還沉浸在“大一新鮮人”的迷茫中時,她已經確定好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她說:“我從大一時就決定要出國留學,所以大學四年從來沒有逃過課?!背嗽谛Eτ霉ν?,楊博雯還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開拓視野、鍛煉能力。正是由于及早確立了目標,樹立了正確的學習動機,再加上父母的支持和鼓勵,自己的勤奮努力,才成就了她的今天。視頻展示結束后,老師要求學生分組合作探究:(1)楊博雯努力學習的動機有哪些?(2)你準備從哪些方面培養(yǎng)自己的學習動機?
通過這個勵志故事,學生心靈受到強烈震撼的同時,也對學習動機也有了更深的認識。相信在以后生活中,學生一定能正確認識和自覺培養(yǎng)自己的學習動機——這就是德育故事的魅力所在。
3.借德育故事總結新課,升華學習主題。
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整體優(yōu)化,不僅要有引人入勝的“序曲”, 起伏跌宕的“高潮”,還要有余味無窮的“終曲”,讓課堂教學布局更合理、結構更完美。為此,除了運用一些充滿韻味的名言警句或“記者采訪”的手法外,還可以運用耐人尋味的德育故事,釀造學習的韻味,達到“繞梁三日”、發(fā)人深省的教育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八課第二框《自尊自信》一課時,一名教師在總結升華教學主題時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法國化學家維克多·格林尼亞,原本是一個浪蕩公子。在一次上流社會的舞會上,他發(fā)現(xiàn)一個初次露面的美女,便貿然邀其跳舞,不料遭到斷然拒絕。當格林尼亞得知她是一位女伯爵時,便立即上前致歉。女伯爵冷漠道:“離我遠點,我最討厭你這種花花公子擋住我的視線!”這是格林尼亞從未有過的羞辱。但他沒有發(fā)火,而是從羞辱中醒悟。自此一改惡習,告別浪子生活,發(fā)憤讀書。先發(fā)明了“格氏試劑”,后出任法國里昂大學教授,并最終獲得諾貝爾獎。教師講完故事后,要求學生合作探討: (1)從格林尼亞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啟示?(2)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怎樣培養(yǎng)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質?
通過對問題的討論,既讓學生鞏固了所學知識,又促使學生知行統(tǒng)一,見諸行動。如此結尾,使課堂效果余味無窮,投射著德育和情感的內化功能,升華了教學主題。
4.巧引德育故事,筑牢人生信仰。
每年春天開始的時候,都有一批各行各業(yè)感動國人的故事躍然屏幕,如“感動中國人物”、“全國道德模范人物”等電視節(jié)目中的典型人物,他們的優(yōu)秀事跡給予我們許多感動和力量。
如在學習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七課《美好的青春》教學內容時,我就通過播放與教學內容緊密關聯(lián)的諸如“感動中國人物”、“全國道德模范人物”等節(jié)目中感人至深的勵志人物的勵志故事,激勵學生以這些典型人物為榜樣,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信仰,奮發(fā)向上,執(zhí)著有為,頑強拼搏,奉獻自己的青春與熱血,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讓自己的青春無怨無悔,熠熠生輝。
5.連載德育故事,整合教學資源。
用故事連載的形式整合分散的教學內容,凸顯重點、突破難點,實現(xiàn)三維學習目標,特別是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個核心目標。也就是用一個典型故事(事例、案例)貫穿整個教學內容——這種“一例到底”的教學手法,既顯得故事真實可信,又使教學內容富有立體感。
在引導學生學習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十課《我們受到的保護》時,我以七年級學生李明一天中在家庭、在學校、在社會所遇到的一系列遭遇,通過學生表演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將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等四種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基本途徑有機地“串聯(lián)”起來,達到增強學生法制觀念,強化學生法治精神的立體效果,同時也使學生經歷了一次“德”與“法”的鮮活教育。
總之,在新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適時、適當且有針對性地運用德育故事,不僅可以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可以促使學生對某些社會問題的關注更深刻、更持久。同時,還可以鍛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培養(yǎng)愛國誠信、遵紀守法、充滿正能量的社會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