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orm id="a9f7v"></form>

        1. 歡迎登錄銀川外國語實驗學校!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教師園地當前位置:首頁 > 教師園地
          《大天而思之 孰與物畜而制之》
          瀏覽次數(shù):次      發(fā)布時間:2018-06-25       發(fā)布人:王金鳳

          大天而思之 孰與物畜而制之

          〖教學目標〗  
          一是向?qū)W生講授選文,其間涉及詞匯、寫作以及思想內(nèi)容等各個方面。  
          二是幫助學生通過學習選文,體會荀子對天人關(guān)系的思考。  
          三是引導學生從中找到立身處世的借鑒。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天論》作為荀子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長文。在文章中,荀子提出了“天行有?!焙汀爸铺烀弥钡孽r明觀點,大膽反對當時流行的迷信天命、拜倒在自然面前的看法。本文節(jié)選是屬于文章的后半部,主要闡述“制天命而用之”的觀點,充分體現(xiàn)他的人定勝天的思想。  
          二、作家作品  
          1、亂世哲人——荀子  
              荀子(約前313-前230)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故又稱荀卿,漢代避宣帝諱而改稱孫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戰(zhàn)國時趙國(在今安澤一帶)人。他是戰(zhàn)國末期儒家學派中的大師,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學生。荀況一生到過很多地方。曾在齊國游學,在稷下(今山東臨淄北)學宮同各個學派的學者進行學術(shù)交流和討論,并二次擔任學宮祭酒(行禮時的首席)。后來又到過秦國、趙國。晚年在楚國任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zhèn))令,著書立說,直到逝世。  
               荀況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他的學問淵博,在繼承前期儒家學說的基礎(chǔ)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長處加以綜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發(fā)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tǒng)?,F(xiàn)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學、邏輯、政治、道德許多方面的內(nèi)容。在自然觀方面,他反對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轉(zhuǎn)移的,并提出人定勝天的思想;在人性問題上,他提出“性惡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diào)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在政治思想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同時重視人的物質(zhì)需求,主張發(fā)展經(jīng)濟和禮治法治相結(jié)合。在認識論上,他承認人的思維能反映現(xiàn)實。但有輕視感官作用的傾向。在有名的《勸學篇》中,他集中論述了他關(guān)于學習的見解。中文強調(diào)’學’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博學才能“知助而無過”,同時指出學習必須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學習態(tài)度應當精誠專一,堅持不懈。他非常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國家要興旺,就必須看重教師,同時對教師提出嚴格要求,認為教師如果不給學生做出榜樣,學生是不能躬行實踐的。  
           《荀子》的文章論題鮮明,結(jié)構(gòu)嚴謹,說理透徹,有很強的邏輯性。語言豐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風格,對后世說理文章有一定影響。《荀子》中的五篇短賦,開創(chuàng)了以賦為名的文學體裁;他采用當時民歌形式寫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運用說唱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學術(shù)思想,對后世也有一定影響。茍況不愧為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學家、教育家。  
           荀子是儒家八派中的一派的創(chuàng)始人,孫氏之儒指的就是旬子這一派。荀子博學深思,其思想學說以儒家為本,兼采道、法、名、墨諸家之長。他以孔子、仲弓的繼承者自居,維護儒家的傳統(tǒng),痛斥子張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為“賤儒”或“俗儒”,對以儒家正宗自居的子思、孟子一派批評甚烈。其對孔子思想有所損益,政治思想中突出強調(diào)了孔子的“禮學”,頗有向法家轉(zhuǎn)變的趨勢,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李斯都出于荀子門下,并非完全偶然。荀子是一位以儒家學說為基礎(chǔ),批判地吸收各家之長,自成體系的地主階級思想家。  
           由于荀子處在戰(zhàn)國末期的時代,諸子各派的思想學說均已出現(xiàn),這使得他不僅能采納諸子思想,又可以進行批判和比較,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豐富??梢哉f,宇宙論、人性論、道德觀、知識論、教育觀、文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邏輯學等各個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樹。  
           1、天道觀:荀子認為,“天”就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列星隨旋,日月遞,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是之謂天” (《荀子?天論》)。自然界具有不以人意志為轉(zhuǎn)移的規(guī)律性,“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荀子?天論》)。從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規(guī)律性出發(fā),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觀點,“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養(yǎng)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荀子?天論》)。在主張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chǔ)上,荀子進一步提出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制天命而用之”的控制、發(fā)行、征服自然的思想,“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頒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荀子?天論》)。荀子的這一系列富于唯物論性質(zhì)的思想,在先秦諸子關(guān)于天道觀的爭辯中,獨樹一幟,它高揚了理性的精神,因此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  
           2、認識論:荀子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解蔽》),即認為世界是可知的,它通過人的形體機能而進行。認識的過程是通過“天官”(感官)接觸外界事物,再由“天君”(思維器官)進行理性的加工(“征知”),即主客體相結(jié)合。“心”(思維)是認識的重要階段,“也心,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解蔽》)。認為,認識的片面性和主觀性是一大“蔽”,“蔽”的形式很多,有:“欲為蔽,惡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shù)之公患也?!?nbsp;(《荀子?解蔽》)要解蔽就須“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藏害所將受之謂虛” (《荀子?解蔽》)。如做到了“虛壹而靜”,也就可以達到“大清明”。在“知”與“行”的關(guān)系上,荀子以為“行”高于“知”,“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 (《荀子?儒效》)。在“名”與“實”的關(guān)系上,荀子強調(diào)“實”是“名”的客觀基礎(chǔ),提出了“制名以指實” (《荀子?正名》)的觀點。  
            3、人性論:在人性論方面,荀子提出了與孟子“性善”論截然相反的“性惡”論的觀點。他認為,人性是與生俱來的、質(zhì)樸的一種自然屬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 (《荀子?性惡》),表現(xiàn)為“鎧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 (《荀子?性惡》),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 (《荀子?性惡》)。而人性的“善”則是后天人為(即“偽”)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荀子?性惡》)。“善”是后天環(huán)境和教化學習的結(jié)果,“禮義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謂之偽” (《荀子?性惡》)。先天賦予的“性”和后天學事的“偽”是一對矛盾,要解決矛盾通過“化性起偽”,就是通過學、事而改變“性”。“性”和“偽”是對立統(tǒng)一的,“無性則偽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偽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荀子?禮論》)。荀子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有極大的區(qū)別,但就通過所謂的“圣王之教”來教育感化民眾這一目的而言,他們又是一致的。其性惡思想也被后人認為是其法家思想趨向的萌芽.  
           4、禮論:“禮”的思想是荀子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觀念。荀子提出, “禮”是“先王”為了調(diào)節(jié)人們的欲望、避免戰(zhàn)亂而制定出來的“度量分界”,“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nbsp;(《荀子?禮論》)荀子認為,“禮”的內(nèi)容雖包含“事生”、“送死”、“祭祀”、“師旅”等等,實質(zhì)不外乎“養(yǎng)”(“養(yǎng)人之欲”)和“制”(“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荀子強調(diào),“禮”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標準和治國的根本,即“人道之極”,同時也是至高無上、永恒存在的最高原則,“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時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萬物以昌,好惡以飾,喜怒以當,以為下則順,以為上則明,萬變而不亂,貳之則喪也,禮豈不至矣哉!” (《荀子?禮論》)  
           5、教育觀:荀子重視教育和學習的功能,這實際是他“天人相分”天道觀及“化性起偽”人性論的邏輯延伸。他認為,學習對人是至關(guān)重要的,“學不能已”,“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荀子?勸學》)。教育決定了人后天的成長,“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荀子?勸學》)。他指出,知識和德性修養(yǎng)是通過積累而成的,“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荀子?勸學》)。荀子認為學無止境、后來者居上,“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并強調(diào)“學”的目的就在于“為”,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荀子?勸學》)。  
           荀子一向被認為是儒家經(jīng)學早期傳授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兼通諸經(jīng),應劭《風俗通》螳臂當車謂:“孫卿善為《詩》、《禮》、《易》、《春秋》。”清儒汪中著有《荀卿子通論》,認為“荀卿之學,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諸經(jīng)”,并對荀子的“傳經(jīng)”作了詳細考證,為經(jīng)學史研究的學者所基本同意。荀子是先秦非常重要的儒學家、大學者,在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其地位比較高,但自宋代以后,理學家往往抬高孟子而貶抑荀子,將他從儒家“道統(tǒng)”中排除出來。但荀子的思想學說還是具有頗為深廣的影響,如張衡、王充、柳宗元、王夫之、戴震以及近代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民主派,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響。  
          傳世名言 
             (1)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修身》)  
              (2)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3)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  
              (4)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  
              (5)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  
              (7)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8)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9)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荀子·勸學》)  
              (10)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  
              (11)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荀子·不茍》)  
              作為戰(zhàn)國時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荀子對于祈神求鬼以致福的禨祥之事和迷信習俗進行了深入的批判。他所著的《天論》就是最具這種思想光芒的篇章。《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謂“荀卿嫉濁世之政,亡 國亂 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祝,信言語禨祥……序列著數(shù)萬言而卒?!?emsp; 
             三、具體研習  
          第一段:  
          治亂天邪(耶)  禹以治,桀以亂(使動)  繁啟、蕃長于春夏,畜積、收藏于秋冬(狀語后置)  大王荒之(太)  文王康之(形容詞使動)  此之謂也(賓語前置)  
          小結(jié):治亂(天邪,時邪,地邪)→非→詩曰由人(君)  
          第二段:  
          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洶)  地有常數(shù)矣(古今異義)  君子道其常(名作動,遵循)  禮義之不愆兮(愆,名作動,違背;賓語前置)  
          小結(jié):天有常道,地有常數(shù),君子有常體→萬物有常  
          第三段:  
          非知也/知慮明(智)  小人錯其在己者(措)  是以日進也/是以日退也(名作狀)  
          一也(數(shù)作動,一樣)  君子小人之所以相縣者(古今異義;懸)  
          小結(jié):君子敬其在己,不慕其在天   日進;小人錯其在己,而慕其在天   日退→君子盡人力,小人聽天命  
          第四段:  
          星隊(墜)  物之罕至者也(定語后置)  怪之(形容詞意動)  風雨之不時(古今異義)  怪星之黨見(儻現(xiàn))  是無世而不常有之(嘗)  
          小結(jié):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   天也(非人)→天不可畏  
          第五段:  
          物之已至者(定語后置)  人祅則可畏也(妖)  枯耘失歲(楛)  田 稼惡(穢)  
          夫是之謂人祅(賓語前置)  本事不理(古今異義)  勉力不時(古今異義)  其說甚爾(邇)  則日切瑳而不舍也(磋)  
          小結(jié):人襖有三,甚于天災  
          第六段:  
          雩而雨(名作動,下雨)  
          小結(jié):天由天,非由人  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兇  
          第七段: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于禮義(狀語后置)  則光暉不赫(輝)  
          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使動;名作動)  
          小結(jié):國之命在禮(義)→隆禮尊賢  王;重法愛民   霸;好利多詐   危  
          第八段:  
          大天而思之(形容詞意動)  孰與物畜而制之(名作狀)  因物而多之(形容詞使動)  
          孰與騁能而化之(動詞使動)  思物而物之(名詞使動)  
          小結(jié):天  順應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四、鑒賞評價  
          1)就說理文的文法略做點撥。  
              荀子文章以其說理的清晰,論辯的透辟,邏輯的周密,在先秦諸子說理文中別具一格。思想的深邃豐富,理論的系統(tǒng)嚴整,使其單篇行文縝密,論證嚴謹周密。從學過的文章,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荀子之文思理嚴整,論證全面。為說明觀點,層層論述,首尾貫串,一氣呵成。本文就是典型的一篇。 語文 
          2)引導學生領(lǐng)會本文運用大量排比手法的好處。  
          ①速讀課文,找出文中的排比句。  
          辨析:排比句要三句以上。  
          ②談談運用排比句的好處。  
          作者大量運用了排比,使文章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強烈的氣勢、明晰的層次以及條分縷析的縝密,同時更加富有抒情色彩和感染力。  
          3)評價和感悟。  
          教師可以提出以下三個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或評價:  
          ①荀子所說的“天”的內(nèi)涵是什么?  
          ②荀子認為人應當在哪些主要的方面發(fā)揮自己的努力?  
          ③你是怎樣理解文中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觀點?  
              在教學中,老師要指導學生善于聯(lián)系實例說明,比如時代、出身、家庭、高考等,這樣才能有切身體會。  
              荀子所說的“天”是自然之天,為自然的運行。在荀子那里,“天”已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無預于人事的自然?!疤臁奔炔荒苤髟兹说拿\,人也不能依賴或抱怨天。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去順應和利用“天”的規(guī)律而生存發(fā)展。在荀子看來,我們應該慎重對待那些取決于自己的事情,不放棄自己的努力;對 于 君臣之間的道義,父子間的親情,夫妻間的區(qū)別,那么就要天天切磋講究而不能舍棄了;在天面前不“錯人而思天”。  
          五、課堂小結(jié)  
              荀子啟示我們,宇宙間有些東西是由天決定的,比如日月、星辰、瑞歷、春夏秋冬四時以及天地等,可是人類在天地自然面前又不是無所作為的:我們可以把天當成物來畜養(yǎng)和控制,可以掌握天的規(guī)律而運用它,可以施展自己的本領(lǐng)使萬物向符合需要的方向變化,可以管理好萬物而不失去它們。荀子強調(diào)了兩個方面:一方面,在天地自然面前,人不能為所人欲為,在那些付出努力也無益的地方,不要浪費自己的精力;另一方面,在天地自然面前,人可以大有作為,在那些應當付出努力的地方,不要輕易放棄。  
              荀子沒有說過“人定勝天”。此命題來自荀子的《天論》:“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敬重天,思慕天,不如把他作為物來蓄養(yǎng)之,而控制他;順從天,頌揚天,不如掌握他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利用他。這在道家至先秦各家思想中,都是富有生氣,充滿活力,進取的人生觀,其重要價值在于強調(diào)主體(人)對于客體(環(huán)境)的積極改造,強調(diào)人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為中國思想文化寫下了極其光輝的一頁。如何對待客觀存在的自然規(guī)律?荀子積極地否定了前人的宿命論,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認為,自然規(guī)律是可以利用的?!吧系锰鞎r,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富國》),就能人定勝天。荀子的這一思想,不僅為新興地主階級的改朝換代提供了理論依據(jù),而且對推動人們能動地認識和改造世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荀子肯定人具有思維功能和認識自然規(guī)律的必要性,對主體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做了新的價值規(guī)定。荀子從肯定主體能動意識的角度出發(fā),認識到了人類所獨具的力量,認為人類永遠處于一種沖動意識中,無論自然、社會歷史,還是人性自身,都只是被改造的對象,二者處于“能治”與“被治”的關(guān)系網(wǎng)絡中??梢哉f,荀子這種“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是其“天人之分”思想的進一步深化。荀子把這一時代賦予的思想運用到歷史哲學領(lǐng)域,充分關(guān)注了人的問題,使其在對歷史哲學理論的闡釋中,能與“人”聯(lián)系起來考察,而不再是外部自然力的附庸。荀子的歷史哲學理論獲得了較為獨立完整的形態(tài),這種形態(tài)能出現(xiàn)在兩千年前的先秦時代,是極為可貴的,它至少表明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和對社會、歷史、人生問題的深切關(guān)注。  
               人一定可以戰(zhàn)勝自然,這是人類的狂妄,也是人類的悲哀。這是對“人定勝天”的曲解。人從來沒有將來也不會戰(zhàn)勝自然。無論科學如何發(fā)達,人類的智慧達到何種程度,我們只可能會加深對自然界的認識。戰(zhàn)勝自然是一個美好的幻想,作為一種思想則違背了客觀規(guī)律。這正如從古到今帝王將相試圖尋找長生不老藥一樣,違背了任何事物都有生有滅的規(guī)律。也許人將來可以或五百歲,一千歲,或許更長,但客觀規(guī)律不可改變,地球、太陽系,都有滅亡的那一天,何況區(qū)區(qū)人類。我們相信,自然界和宇宙的奧秘會被我們一步步揭開,我們會更多地利用客觀規(guī)律為人類謀福利,但我們永遠不會戰(zhàn)勝自然。不相信這一點,自然界會好不客氣地給予我們懲罰。由于人類的自信和狂妄,,我們一度破壞了生態(tài)平衡,但我們的教訓也是慘痛的。樹砍了,草伐了,但帶之而來的是風暴和泥沙。違背了客觀規(guī)律,就要受到致命的懲罰,何談戰(zhàn)勝?  
              尤其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期,剛解放了的人們,出于革命熱情,頭腦發(fā)熱,在“左”的思想影響下,藐視自然,藐視一切,說什么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chǎn),還硬說是荀子的思想。其結(jié)果是走了好大一段彎路,最終不得承認自己的無知和淺薄,向自然界交了一筆昂貴的學費。這實際上違背了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更歪曲了荀子的理論。把這筆帳算到荀子頭上,若荀子地下有知,恐怕也要大叫冤枉。  
          六、布置作業(yè)  
          完成《課時作業(yè)》隨堂練習。

          常用鏈接:

          寧公網(wǎng)安備64010602000783號

          亚洲日本va在线视频,久久精品亚洲东京热,国产高潮无码喷水流白浆,精品国产99碰碰
            1. <form id="a9f7v"></form>